EMS急救医疗信息系统
院前病情评估预警系统安装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急救人员可以在急救车上记录急救时刻,采集患者基本信息、生命体征参数(血压、血氧、心率、呼吸、心电图等)、既往病史、过敏史、现场图像和语音等;评估患者伤情(TI评分、GCS评分等);对于胸痛患者,实现心电图(12导)的远程传输与心血管相关风险事件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协助院前急救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预估,辅助急救人员决策,选择合适的医院并且向医院发送预警,在预警的同时,患者病情数据实时传输到院内,完成危重患者信息与院内资源的提前对接。系统扩展可实现对迈瑞、宝莱特、维拓力等多种主流监护和心电设备的对接,自动完成相关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极大减轻院前人员的工作负荷;系统扩展亦可实现对院前急救车辆调度系统以及院内His系统的数据对接,进一步实现数据的共享。
院前急救信息监控平台安装在PC端,实现院前急救站点或区域院前急救中心对急救事件的实时监控,包括实时了解患者病情,更新患者流向,院前救治效果,统计院前急救病历质量等。急救站点可以实时监控本站点所有转运患者的信息;区域院前急救中心可以实时了解患者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生命体征、各项病情评估,以及从急救现场拍摄的图片和录音,根据急救现场状况以及急诊患者的病情状况实施更合理规范的院前急救指挥工作以及协同物资准备。
病人体征自动采集和远程展示系统包括两部分功能,一部分是病人特征参数的自动采集,集成在院前病情评估预警系统中;另一部分是病人体征远程展示系统,集成在院前急救信息监控平台中。病人体征自动采集系统安装在手机或者平板上,从院前病情评估预警系统中启动,主动连接监护仪,采集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参数(血压、血氧、心率、呼吸、心电图等),从而自动填写院前病情评估预警系统中的病人生命体征参数,对于胸痛患者,可以采集一段时间的12导心电波形,远程传输到院前急救信息监控平台。病人体征参数自动采集系统支持主流的监护仪和心电图机。病人体征远程展示系统安装在PC端,由院前急救信息监控平台启动,能够显示从监护仪上采集的病人体征(血压、血氧、心率、呼吸、心电图等),同时能够播放一段时间的12导心电波形,为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胸痛患者,可以根据12导心电信号明确其病情严重度,为更合理地实施抢救做准备。
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实现院前急救患者病历的标准化、结构化与电子化。急救人员和区域院前急诊医生可以在院前病情评估预警系统或者院前急救信息监控平台查询、编辑、提交电子病历,完善患者信息,同时提供电子病历的打印功能。规范化的急救电子病历系统也方便医疗机构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急救过程的质量管控,有助于有效提升区域急救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院内急诊联动会诊系统安装在PC端上。在接收到来自于急救车上的预警后,急诊科医生在实时了解患者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生命体征、各项病情评估,以及从急救现场拍摄的图片和录音后,对于危重患者,可以利用系统配置的“短信语音透传设备”提前自动呼叫专科医生进行会诊并准备相应的急救医疗资源,从而实现医生等待患者的目的,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
急救流程质控系统实现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急救事件和救治流程的全面质控,包括急救反应时间、急救病种分布、急救流程、患者流向、患者转归、急救病历质量等多个维度。医疗机构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利用急救流程质控系统可以统计和分析急救过程中各个维度的分布、均值、偏差等,总结现阶段急救流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急救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有效提升区域急救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质控系统亦可支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突发应急事件的监控。
云端数据交换和分析平台用于完成事件记录、备份、查询以及科学数据提取和分析。全面结构化的数据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辅助医疗行为决策、以及医疗政策的制定等。
通过独有的网络数据流分析技术,避免与传统医疗软件厂商做物理接口,拓展应用可实现医院内部医疗数据一键采集,分类建库,从而协助医院构建统一的临床数据仓库(CDR)及管理平台,广泛应用于医院MDT会诊、科学研究、学科医联体建设、移动查房、远程会诊、专家问诊、医疗帮扶等等;可以串联移动端、PC端、传统的远程问诊中心。应用涵盖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超声等等功能,无需重复建设,大量节约资金成本,极大提高医生及医院的工作效率。